
吴石(1894年8月-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革命烈士。牺牲前曾任台湾“国防部”次长,中将军衔。
词条类别
原名
本名
国籍
民族
出生日期
去世日期
出生地
去世地
特点标签
配偶
子女
字
号
主要官职
身份
主要成就
目录
简介
吴石(1894年8月-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革命烈士。牺牲前曾任台湾“国防部”次长,中将军衔。
1916年,吴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处长,后任北伐军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1929年,吴石赴日本留学,被称为“十二能人”。留日归来后,吴石在陆军大学任教多年。抗战爆发后,吴石先从事对日情报工作。1940年底,调任第四战区长官部任参谋长。1944年又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亲自部署了柳桂大会战和中越边境保卫战。1945年4月,在重庆出任国民政府军政部主任参事。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吴石于1947年即开始为共产党工作。1948年参加民联,与中共华东局直接建立联系,提供重要军事情报。1948年底,吴石调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吴石去台湾,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并和朱谌之等地下党员从事情报工作,期间他提供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岛各个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军基地舰队部署、分布情况;空军机场并机群种类、飞机架数等绝密军事情报。
1950年,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而被秘密逮捕;同年6月10日,吴石与陈宝仓、聂曦、朱谌之在台北遇害。1973年11月15日,吴石被追授为革命烈士。1994年,罗青长为吴石烈士纪念册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吴石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英雄、“密使一号”代号的拥有者,他协助获取“剿总”情报,促成江防舰队起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石,字虞薰,1894年9月14日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穷读书人家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吴石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学生军。北伐学生军辗转到达南京后,因南北和议告成,北伐中止。吴石被编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受训,两年后又升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结交了来自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和福建的张贞、许显时、林知渊等同学。在校学习时,吴石无论年终考试或毕业考试皆为全校第一,被称为军校状元。
参与北伐
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吴石奉命回闽参加地方部队工作。但当时盘踞福建的皖系军阀李厚基根本不许福建地方部队有所发展,也不放心安排保定军校学生在其部队任职。吴石一筹莫展。不久,闽南地方人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组织民军,开展驱李运动。吴石应保定同学张贞之邀,前往参加。不料事机不密,吴石不得已走避广东汕头。正好此时同盟会闽籍著名人士方声涛和江西李烈钧合作,在广东成立征闽军,策划返闽武力驱李,吴石前往参加,任上尉参谋。这是吴石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第一次担任军职,时为1918年。
1919年,张贞又在闽南崛起,组织民军,自任混成旅旅长,再招吴石前往。吴石于是从征闽军到张贞处任工兵大队副兼连长。但征闽军和闽南民军都缺乏明确远大的政治目标,又得不到后方民众有力支援,虽屡仆屡起,终未能得到大的发展,使得吴石心情抑郁。1922年,他又患了严重的咽喉疾病,心力交瘁,最终接受友人的劝告,离开部队到北平休养。
1924年冬,冯玉祥驱逐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出宫后,应孙中山、胡汉民的要求,回师喜峰口在河南组织国民军,宣告拥护国民革命。吴石遂赴洛阳,就任国民军第十四师军械处长,并指挥炮兵。7个月后,国民军为培养干部在北平南苑成立干部学校,吴石改任干校上校教官。1926年春,国民革命军在广东组建成立,誓师北伐。闽南民军张贞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四师,张贞任师长。吴石又被邀回张贞部任参谋长,不久改任总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长。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继而又发生了“宁汉合流”,北伐中止,国共合作解体,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亦告结束。吴石不得已又去上海闲居。之后,福建成立国民党省政府,方声涛回闽主政,吴石应召回闽任省政府军事厅参谋处处长。但此时的福建政局同全国各地一样动荡不安,吴石尽力整顿各地军民,谋求统一并稍有建树。但在复杂的环境中,吴石感到如大局不定,实难应付,于是又萌去意。
留学日本
1929年冬,吴石为了在军事学识上获得进一步提高,东渡日本,留学日本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成绩也都名列两校第一,被称为“十二能人”,即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留日归来后,吴石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并在陆军大学任教多年,是军界公认的“日本通”。抗战爆发后,吴石在蒋介石军事大本营任情报处处长,蒋介石几乎每周都要召见他,咨询日军的动态。
投身抗战
1934年,吴石学成归国,被聘为中国陆军大学教官,同时被邀参加参谋部第三厅中一个专门研究日本国情及搜集军事情报的机构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将参谋部改称第一部,参谋部第二厅改称第二组,下设处。吴石任第二组副组长兼第一处处长,专门从事敌情研究工作。蒋介石几乎每周都要召见他,咨询日军的动态。南京撤退后,国民党大本营西移武汉,第二组组长徐祖贻改任第五战区参谋长,吴石以副组长任代组长,仍兼第一处处长,独当情报研究达一年之久。
1941年初,张发奎的第四战区司令部从韶关迁到广西柳州,白崇禧推荐吴石担任了第四战区的参谋长,吴仲禧也在这时调柳州任第四战区中将军法执行监。两位老友得以一起共事。吴仲禧回忆说:“吴石对共产党人是有好感的。他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在武汉珞珈山听过周恩来的演讲,还同叶剑英等人有过交往。”
弃暗投明
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湘桂,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吴石所部虽一再电请当局增调兵力,但蒋介石为了“北扼共党,南灭异己”,不发一兵一卒,终导致湘桂大溃退。当时天气极冷,上有敌机轰炸,下有日军追击,大批难民死于逃难途中。吴石由此逐渐看清国民党和蒋介石不顾国家、民族前途的独裁、腐败本质。1947年4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吴石开始进行情报工作。[2]1948年春夏之间,吴石通过中共地下党员吴仲禧的介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8年9月,在吴石的帮助下,中共秘密党员吴仲禧深入敌营,顺利获得后来被确认是“淮海战役前解放军获得的最早又比较全面关于徐州一带敌情的情报”——《徐州剿总情况》。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逼近南京。3月,吴石冒险向中共提供国民党《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国防部全国军备部署图》《沪宁沿线军事部署图》等核心情报。《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图上标明的部队番号细致到团,这一组秘密情报为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月初,吴石赴福州正式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前在广州短暂停留,将重要情报通过好友何遂转交给在港的中共地下党情报组织。这组重要情报包括: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兵力部署图,国民党在江南地区军队的编制、人数及装备情况以及国民党总兵力统计和总后勤方面的统计资料等。这些情报对加快江南地区的解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月下旬,吴石抵榕后,在中共中央社会部福建特派员谢筱的协助下,向中共提供大量重要情报,获悉蒋介石在京、沪、杭解放后的“全国作战部署”,特别是台湾及东南的部署。还获悉国民党军在福建省的战斗序列、在福建整编后的主官姓名、福州“绥署”的兵力统计等情报,还同时获得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动向情报。这些重要情报,除通过电台报中情部告中央军委外,还及时提供给解放军福建前线指挥部参考,有力地配合了他们的作战。
在南京解放前,国民党国防部尚保存有500箱重要军事机要档案资料,吴石以福州“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为托词,将这批档案运至福州并保存下来,打算伺机将档案献给解放军。期间,国民党当局电促速将机要档案材料运往台湾,吴石却以“军运紧,调船难”为借口,仅以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充当绝密档案,派人运至台湾,并下令将档案全部转移到福建省研究院书库匿藏。福州解放后,吴石的亲信参谋王强,将298箱完好无损的绝密档案资料呈献给了解放军。当月,借助吴石提供的国民党“敌我态势图”和“兵力配备图”,解放军迅速入闽解放了泉州、厦门等城市和大片沿海地区。
1949年7月下旬,吴石冒着危险专程抵达香港,向中共华南分局提供了国民党军委会编制的两份绝密情报,一份是国民党部队留存西北各地的部队番号、驻军地点、部队长官姓名、人数和配备、准备整编的计划等;另一份是国民党部队在长江以南,川、滇、湘、粤、闽各省的部队建制和兵力等,两份都是国民党军委会编制的长达几十页的绝密材料,为追歼国民党残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6]同月,蒋介石电催吴石赴台任“国防部”参谋次长,而吴石选择了去台湾,继续潜伏生活。为了避免嫌疑,吴石携夫人王碧奎和两个小儿女一同去台湾,留下大儿子韶成,大女儿兰成在大陆。
委身虎穴
吴石抵台后,就任国民党“国防参谋部参谋次长”。1949年10月和11月,解放军攻打金门和舟山群岛先后失利,这两仗给人民解放军敲了警钟,实现祖国统一比原先预定的更加困难了。为尽快取回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华东局情报局领导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党员朱谌之(又名朱枫)赴台与吴石联系。
1949年11月27日,朱谌之从香港抵台,与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老郑”蔡孝乾取得联系。一个星期后,吴石在寓所秘密接见朱谌之,向她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的微缩胶卷,内有《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和大、小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海峡、台湾海区的海流资料;台湾岛各个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军基地舰队部署、分布情况;空军机场并机群种类、飞机架数等。这批情报很快通过秘密渠道交到了毛主席手中。在此后的40多天中,吴石多次和朱谌之秘密会面,陆续送出一些重要军事情报。据部分资料记载,毛主席听说这些情报是经一位女共产党员秘密赴台从一位国民党高官“密使一号”[a]那里取回的,当即嘱咐有关领导:“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哟!”还当即挥毫写下一首赞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1949年下半年,台工委委员陈泽民被捕叛变,供出了蔡孝乾。1950年1月29日,蔡孝乾也被捕叛变。吴石冒险签发了一张“特别通行证”,让朱谌之以探病为名,于2月4日傍晚搭乘军用运输机飞往国民党还占领的舟山。蔡孝乾叛变后,供出了朱谌之、吴石。蒋介石得知后,当即下令:“立即逮捕吴石!”敌人迅速扑向吴石家中进行搜查,很快搜出他签发给朱谌之的《特别通行证》的存根。这样,不但摸清了失踪多日的朱谌之去向,也为吴石的“叛逆”最后定了罪。不久,朱谌之便被国民党军警从舟山抓回台湾。在这次事件中,台湾岛内400多名共产党员被捕,共产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几乎被摧毁殆尽。
1950年3月1日,台湾当局下令以“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的罪名逮捕吴石,以及吴石的夫人王碧奎、吴石的朋友“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吴石的亲信随员聂曦上校等人。[10]4月8日,“吴石案”的承办人李资生在香港的国民党刊物《新闻天地》上发表一篇长文,详述逮捕吴石和朱谌之等人的始末。6月10日,台湾当局对吴石及陈宝仓、聂曦、朱谌之执行死刑。临刑前,吴石从容吟诵了在狱中所作的一首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可悲。[c]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1973年,为表彰吴石将军的特殊贡献,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安排下,国家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
个人作品
吴石著述颇丰,主要由各类图书馆收藏。从查寻在北京的中国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情况看,上网的著述目录中有以下13种:
《东游甲稿》(1930年);《最新军事航空述要》(1932年);《近代战争与国防之本质》(1935年);《东游甲乙稿》(1935年);《兵学辞典粹编》(1936年);《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1937年);《战术讲话》(1938年);《兵学辞典粹编初续》(1941年);《敌情研究》(1941年);《重庆见闻录》(1941年);《兵学辞典粹编》(第3辑)(1941年);《新战术论》(1942年);《国防研究(期刊)》(1942年,吴石主编)。
另有《最近航空述要》《东游甲乙稿(诗集)》《东游追忆(游记)》《警察学纲要》《国防蠡测》《战术丛书第一种(孙子兵法简释)》《兵学辞典粹篇》《战术丛书第三种(战术研究之津逮)》《战术丛书第四种(战术原则之沿革)》和《战术丛书第五种(左传兵法笺释)》。
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最新军事航空述要》,上海市图书馆收藏有吴石审定的《日军登陆作战》(国防部史政局出版,1947年2月初版)及《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国防部史政局出版,1948年3月),重庆市图书馆收藏有《兵学辞典粹编》(第3辑)(1941年)等,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吴石的译作《警察学纲要》、诗集《东游甲乙稿》以及专著《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吴石所著的诗集《东游甲稿》《东游甲乙稿》。
相关事件
1950年6月,吴韶成偶然从一份叫《字林西报》的英文报纸上看到了父亲在台湾遇害的消息。不久,他的朋友也从香港带回一张6月12日的《星岛日报》,证实父亲的确已经不再人世了。吴韶成十分伤心,把这条消息剪下来,保存了60年。吴石牺牲后不久,中央指定何康(吴石情报传递人之一,后任国家农业部部长)与吴韶成、吴兰成谈话,报告父亲牺牲的消息,并以此为国家最高机密,要求不作公开纪念,也不要向别人透露。1952年,吴韶成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何康吩咐他,国家安全部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保存了吴石的全部档案,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通过组织对他的身份出具证明。但由于吴石的档案涉及很多仍留在台湾的人员,希望他不要向任何人透露相关信息。吴韶成从此对家世守口如瓶。。
“文革”期间,原本在河南省冶金厅工作的吴韶成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屡遭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甚至被隔离审查。台湾工作委员会给他开过证明,但该证明在传递过程中又被丢失了,能够证明吴石身份的人也大多受到批斗。直到1972年,吴韶成致信中央组织部,恳请核实父亲的身份,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亲自过问下,中央派专人赴河南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出具了组织结论。1973年11月15日,为表彰吴石将军的特殊贡献,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安排下,由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以后,吴韶成才得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曾说,我党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其中提到两位,一位是当时还健在的张学良将军,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将军。
家庭成员
关系 | 姓名 | 介绍 |
---|---|---|
妻子 | 王碧奎 | 1993年,王碧奎在美国逝世,骨灰也被带回国。翌年春,国家为吴石出面选择了墓地,把吴石夫妇的骨灰合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并举行了合葬仪式。墓前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纪念碑,其上铭刻着“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 |
长子 | 吴韶成 | 在南京求学,吴韶成退休前是河南冶金建材厅高级经济师,河南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 |
长女 | 吴兰成 | 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因为出身成分不好,被发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区,在牙克石森林管理局医院(后改名为林区中心医院)工作了20多年。吴兰成退休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
次女 | 吴学成 | 出狱后的王碧奎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上初中的吴学成不得不辍学打工,以补贴家用和供弟弟读书,后来她为减轻养家的压力,不得不较早成婚 |
幼子 | 吴健成 | 1977年,吴健成从台湾大学毕业,获得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把母亲也接到美国 |
孙女 | 吴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