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龙舟节
本词条由
钟大叔
编辑发布
“独木龙舟节”苗语称为恰仰翁、娄翁、弄翁囊,它是集苗族竞技体育、宗教信仰、民族服饰、饮食、歌舞文化为一体的、具有浓烈苗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苗族传统的节日集会,集中在以台江县施洞镇为中心的600多平方千米的清水江流域。
词条类别
中文名
别名
节日活动
流行地区
民族
相关饮食
农历日期
目录
简介
“独木龙舟节”苗语称为恰仰翁、娄翁、弄翁囊,它是集苗族竞技体育、宗教信仰、民族服饰、饮食、歌舞文化为一体的、具有浓烈苗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苗族传统的节日集会,集中在以台江县施洞镇为中心的600多平方千米的清水江流域。
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但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因此缺失信史记载,所以独木龙舟节源于何时无确切历史可考。据史书记载,苗族祖先“盘瓠蛮”的一支后裔,在不断迁移的过程中把龙舟竞渡之俗流传到清水江流域。从《镇远府志》中可看出独木龙舟节早在清朝前就习以成俗,而它的由来大都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节日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和台江县清水江流域施洞地区举行传统的独木龙舟节,节日以村寨为单位,举办仪式与程序复杂多样,均以祭祀为主。每只独木龙舟上有鼓头、锣手、撑篙手、理事、艄公、桡手等选手。他们各司其职,服装各异节日内容有选“龙”树、砍“龙”树、造龙舟、出龙仪式、取水仪式、接龙、龙舟竞渡等一系列活动。由于苗族把龙舟竞渡的顺利进行视为来年丰收的开端,因此,祭祀过程中有严格的禁忌,它是苗族对龙神的一种敬畏感和崇高感的心理表现。
苗族独木龙舟节具有宗教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有文化整合性、文化活力内源性和文化形式变化性等特征。在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的仪式传播中,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就是为了表述和传承清水江苗族的文化记忆,实现和促进清水江苗族这一支系的族群认同。另外,还有宗教与巫术功能以及多重的社会功能,具有保护与传承的意义。2008年,“苗族独木龙舟节”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名录。2013年,“苗族独木龙舟”入选第一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历史
背景
独木龙舟,是流传在贵州省清水江流域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以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最具代表。苗族独木龙舟竞赛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施洞苗寨家传记载已传承了1000多年。
据史书记载,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蚩尤由于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失败被迫南迁。到了尧、舜、禹时期,“九黎”后裔之一“三苗”部落一部分被迁往西北,余下的被驱入崇山变为“南蛮。商周时期,居住在江汉平原荆州一带的“南蛮”专称“荆蛮”。公元前9世纪末到公元前8世纪初,“荆蛮”创建了楚国。楚人有龙舟竞渡之俗,早期是为了祭祀水神和求雨的,只是到后来被附会上纪念屈原的意义。公元前三世纪,未被同化的苗族先民中的后进部落西迁入武陵山区,被称为“武陵蛮”,便把竞渡等一些原有的社会风俗也流传到武陵地区。隋唐时期,“武陵蛮”分化,一部分继续西迁进入到今天中国的西南地区,这部分苗族称为“盘瓠蛮”。后“盘瓠蛮” 的一支后裔沿都柳江而上,到达清水江流域。由于清水江沿岸的苗族多是聚集而居,以及与龙舟文化相似的生存环境,使得清水江苗族的独木龙舟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保留了苗族先民的原有形态、 祭祀功能和图腾崇拜。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文化是楚越龙舟文化的原始形态遗存,也是中华龙舟文化中保存得最完整、最独特的一类。
起源传说
同时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头传承,目前有关于独木龙舟的口头史的调查和研究,采集到的关于龙舟节起源的故事基本上为一个版本。在清水江畔,有一位苗族渔人的孙子被恶龙杀死,于是愤怒的老人在龙洞放火烧了九天九夜,恶龙死后被各村寨人分食。为了赎罪,恶龙托梦给老人,希望人们仿照它的身躯做龙舟,在每年五月划行,可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划独木龙舟就成了当地苗族同胞的传统习俗——独木龙舟节。
变迁
目前关于独木龙舟节的文字记载比较公认的,是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镇远府志》,它简单概括了龙舟的独特形制和“龙舟戏”的特殊划行方式,文中写道:“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论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浆,险极,是日,男女极其粉饰”。清朝同治年间的学者徐家干的《苗疆见闻录》中有“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水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刻成,长至五、六丈,前接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烧激水,行走如飞”的记录。由此可见,清代时,苗族的独木龙舟竞渡活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已相沿成俗。到了民国年间,《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蜓有势,颇足观赏。”除此之外,王嗣鸿的《台江边胞生活概述》中对龙舟的介绍要更为详细,其内容包括龙舟的选材及仪式、形制、管护、活动规模、龙舟对应的社会组织、接龙、相伴的其他活动等。
仪式程序
准备工作
在举行独木龙舟节的前一个月或前两周,各村寨基本上都由上年选好的“鼓头”来具体操办和主持节前的准备工作。首先,“鼓头”个人要负责重新装饰上色龙头,买好修饰龙舟的桐油、石灰以及活动期间所需的祭品、餐食、酒水等。 其次,“鼓头”要挑选、宴请(活动前一天)本村寨参加划独木龙舟的选手。一条独木龙舟通常需要 40-50 人。第三,“鼓头”要召集本村青壮年男人把独木龙舟抬到河坝 ,清洗 、修补、加固、捆绑并装上龙头,龙头和船身合体后,放入河边固定起来。之后,鼓头”会组织参赛队员进行试划和练习。龙舟下水前要举行隆重的祭祀 “龙舟”仪式 ,鼓头要对龙头讲 :“新的一年 ,爬龙船给您洗个澡 ,干干净净地上天 ,以后不要天干 ,保佑粮食丰收 ,大家有吃有喝 ,明年又祭您老人家 。”之后把龙船放入江中试划。
另外,各村寨的女性们要准备送亲友的礼物、置办家宴、给家里的男人们缝制和穿戴新衣等。
选“龙”树
以村寨为单位,一个寨子有一条独木龙舟。没有龙舟的寨子要制造一条独木龙舟,必须选在龙年十月末日那天进行。造龙舟的龙身由三根高大、笔直并挖成槽形的大杉树并列绑制而成,龙头龙颈用弯如新月形、质轻且韧、容易雕刻的大水柳树刳空雕刻而成。木料选择高大挺直、长势匀称好看、枝叶繁茂且没有被雷击过的大树。选定某座山上的一棵树作为造龙舟木料时,必须跟山神买下这棵树,就是在树根脚丢下一元二角钱(古时是丢下十二个铜钱)。如果这棵树生在其他寨子的山林,那除了跟山神购买外,还得由整个寨子集资购买。
砍“龙”树
选好木料后,让当地巫师选择砍树的吉日,然后由鼓主家准备一些祭品交给砍树人带去敬献树神、山神。等德高权威的老人做完祈祷后,就由一名事先选好的有福之人先砍一斧,然后大家才开始砍树。在砍树中,要使树稍倒向东方才算吉利。树砍好运回途中时,沿途亲友都要用酒迎接,赠送鸭、鹅,还要把一匹长约一丈的红缎系在龙树上,大家互相唱着祝贺的歌。运到寨子时,全寨男女老少用酒、肉、绸缎来迎接,欢呼着“龙来啦,龙来啦!”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鼓主家要设宴为砍树人洗尘。
制作龙舟
“龙”树运到寨子后,即选吉日同时制作龙舟和龙头。首先要备一只白公鸡、香、纸等礼品敬保护神“嘎哈”,求他保护龙舟制作顺利成功。之后,请木匠师傅发墨,划好尺寸后由氏族和寨上青壮年男子帮忙制作。
每只龙舟的船体是菱形,由三只挖成槽形的独木船并排捆扎而成。中间的是母船,两旁是子船。母船一般长21~24米,前部衔接龙头处离水面0.9米高,尾部围长1.28米,宽约0.7米。独木龙舟的中间隔成六个舱,里面可存放货物。两侧的两只子船较小,长约15米,宽约0.5米,是烧手们站立用烧的地方。龙头置于母船前端,具体大小视龙舟的舟身大小而定。龙头两边安有龙角,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句子,龙头昂扬朝天,棚棚如生。龙眼珠嵌上小镜片,龙嘴里有一个活动的珠子,嘴下悬吊一个红绣球。龙颈下部成逆鳞状。颈背刻龙鳞,涂着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龙舟造成后把龙身抬到龙船棚里停放,把龙头抬到本届鼓主家保存。
出龙仪式
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要举行龙舟开划仪式,也叫出龙仪式,是苗族独木龙舟节的必备程序。仪式一般在凌晨两三点进行,鼓主备一只白公鸡、三碗米酒,一元二角钱,一块刀头肉以及香纸,放在河边方桌上,桌脚绑一根剥皮和叶的树枝,再绑上雨伞,系上红布 。在桌子上面放有纸钱、芭茅草,一升米 ,三炷香 ,三杯酒 ,以扫邪敬神。祭祀时身穿长袍的巫师站在桌旁 ,左手抓着白公鸡,右手不时抓米向龙舟抛撒,口念巫词、唱念古歌,以祭龙神与祖先。巫师念毕巫词,右手握刀,一刀砍下鸡头,并把鸡抛向龙舟,招集山神、树神 、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最后在三声铳炮后,龙舟一齐开动。
取水仪式
按照古老的传统习俗,独木龙舟出龙仪式后要举行“取水”仪式。事先,鼓头要在独木龙舟上备好“龙饭”、“龙肉”、米酒和香纸,所谓“龙饭”与“龙肉”就是蒸好的糯米饭、煮熟的猪、鸭、鹅肉。当各村寨的独木龙舟到达取水地点平寨的十里长塘河段后,龙舟停鼓息锣,鬼师开始在独木龙舟上摆好祭品、焚香烧纸、口念巫词,祈求龙王保寨子平安。念完后,将一部分酒、饭和肉倒入江中,鼓头就开始指挥龙舟调头转向下游方向,分发芭茅草。当大约划到百米处,即鸣放铳炮,鬼师就高喊:“各路神灵和父老兄弟们,跟我们走吧,保佑我们一路平安!保佑我们五谷丰登!”,大家跟着齐呼“哟嗬”一声,同时把芭茅草抛入江中,以保龙舟平安、祈求丰年。龙舟慢慢划至岸边,才算完成“取水”仪式。在龙舟返回村寨之前,也要各自单独再进行一次“取水”仪式,表示有始有终。
接龙
龙舟取龙仪式结束后,独木龙舟启程前往活动集会地参加龙舟竞渡。每到一个村寨龙船就会放铳炮三响,这时沿江“鼓头”的亲友开始燃放鞭炮、拿着礼物迎接龙舟,同时载歌载舞来给鼓头献礼,这叫“接龙”。送礼的亲友们把酒对歌 ,依次给鼓头敬酒,往龙头的双角或龙颈上系红绸或红布条以表达祈福求吉,并把鹅、鸭倒挂在龙颈起伏的脊部炫示,然后开始馈赠礼物,把猪、牛、羊赶到随行装载礼物的货船上。
按照当地的习俗,接龙的亲友包括姑妈、姨妈、交情深厚的朋友以及同事、同学、战友等,并且鼓头的女婿、姑妈、舅舅送的礼物最重最大。接龙时,馈赠人要将受礼人和双方关系明确告知,龙舟上的司礼员要报出馈赠人姓名、所在村寨、受礼地点、赠礼数量和种类、受礼人姓名,由记录人员逐一记下,龙舟和货船上的人则大声应和表示知悉和感谢。
龙舟竞渡
接龙活动结束后,由活动集会地的寨老召集各只独木龙舟的鼓头来共同组织独木龙舟的竞赛。竞赛一般采取抽签的方法对阵淘汰败者,每批2至3只龙舟,赛程约500米,发令皆以放铳炮为信号,比赛就开始了。终点安置一条普通船,上面悬挂一只活肥鸭,最先夺得活肥鸭者鸣炮为胜。比赛进行到中午便休息,在龙舟上吃晌午饭,下午又再进行一段短时间的竞赛,每支龙舟一般只这样进行几次比赛,通常都不进行决赛。竞赛结束后,路途较远的龙舟唱着歌散场离去,近处的龙舟接近天黑才散去。
其它娱乐活动
龙舟竞渡当天,江面附近沙滩上还进行对歌、踩鼓、球赛、赛马、斗牛、斗鸡和起水等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杂货摊、酒饭摊、丝线摊等贸易活动,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实属少男少女们的“游方”,“游方” 是苗族传统社会青年男女结识朋友、进行自由恋爱和择偶的主要手段。在清乾隆时期成书的《镇远府志·风俗》里就有记载:“是日,男、妇及其粉饰,女 人富有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唱歌酬和,语到深处,即由此订婚。”竞渡结束后,未婚的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和新衣,聚在河边的草坪上或稍高之处通过对歌的方式挑选中意之人。当需要再次比赛或是天色渐暗的时候,独木龙舟便发出三声铳炮,召集水手们返回龙舟和寨子。
上岸仪式
当各村寨划完龙舟返回寨子时,还要举行上岸仪式。首先先将出龙仪式中的祭品提前摆在河边。然后鬼师重新添置祭品,点上三炷香、倒上三碗酒、摆上一碗饭、煮好一块刀头肉, 地上焚烧香纸。全船人上岸站在鬼师身后,鼓头和小锣手站在前排。鬼师开始念巫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丁兴旺、百业兴隆。念毕后,鬼师把酒倒在地上,捏点肉和饭扔在地上,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使得龙舟平安回归,并欢送山神、水神、祖先等各路神灵。当鬼师喊出一声“哟嗬!”之后,大家开始拆卸龙头,把龙头抬到鼓头家放好,船身由全寨的青壮男子一起将其抬到龙舟棚内存放好。体现了苗族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和爱戴。
吃“龙肉”
当上岸仪式结束后,鼓头就要请全寨的男人们“吃龙肉”,“龙肉”是鼓头从亲友们送的礼物中挑选出的最大的猪、鸭、鹅肉。聚餐的时候村寨的男人们唱起了感谢鼓头的歌,另外,为了让独木龙舟活动能够延续和传承下去,还要通过轮流或推选的方式来推选或确定来年新的鼓头。在“吃龙肉”结束后,就把锣鼓送到新鼓头家去,燃放鞭炮表示祝贺。
村寨内部活动
每年出龙前一天,村寨里会举行联欢性的晚餐大聚会,以此来迎接独木龙舟节的到来。在独木龙舟节期间,村里的每户人家都要用糯米包粽粑,把粽粑包成方方正正的块状,最小的粽粑个头比粽子大,最大的跟枕头那么大。粽粑会在节前包好煮好,等待过节的时候赠送亲戚朋友。节日里还要杀鹅吃鹅肉。吃饭前都要燃香,一般是上三柱香,门口插一柱,屋里“天地君亲师”牌位前插一柱,厨房里插一柱。吃饭时亲戚好友围坐一起,好不热闹。
禁忌
节日期间,为了怀念远祖先民的生活,在龙舟上吃饭的人都不能用筷子,需用手抓着吃。并且村寨里不论老少,语言要得体,不许说“翻” “覆” “掉”“落”“死”“输”等不吉利的话。“龙饭”和“龙肉”被誉为吉祥的饭菜,所以在蒸煮上也有严格的讲究和禁忌:煮饭菜的人必须是儿女双全或子孙满堂的中年或老年人担任,并且是有经验、懂规矩和爱干净的人;蒸饭时,瓶子不能加盖;煮肉、鸡、鸭不许在锅中翻动;锅内剩下的甑脚水、煮肉汤不能舀出来;淘米水、煮肉水等都不许倒掉,这些都要等到龙舟回来后才能动,否则龙舟就要翻船。妇女不能靠近龙舟,不能摸龙舟,家族中有妇女怀孕和坐月子的,家族中所有男人也不能上龙舟等。
龙舟比赛过程中,祭品不能随意移动,船员们不允许挽裤脚。龙舟竞渡结束,将龙舟拆分“龙身”放在专门为龙舟修建的 “龙舟棚”,每逢节日酒肉侍奉,“龙头”则放在鼓头家用红布覆盖,周围不能摆放不洁净的东西,意为对“神”的尊敬。
选手及服饰
苗族独木龙舟节流行区域仅限于黔东南清江水及其支流巴拉河畔,选手的参加条件必须是世居的“方南”(音意为:下游苗)苗族支系部族人员,而且是经过村寨或宗氏族挑选的具有划龙舟经验和体质优势的男性成员,但苗族独木龙舟选手的选拔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之体质特征要求,独木龙舟节历来也没有日常训练的传统。只注重人员的广泛参与性,而非现代竞速比赛。
在苗族独木龙舟节期间,参加活动竞技的选手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服饰穿着上也有区别:
鼓头(鼓主):鼓头穿着夏布长衫,外边套着镶黑、红、黄、青等颜色的绒背心,戴着墨镜,头戴宽边斗笠,颈戴银质项卷,手提一面龙鼓,坐在母舟前端,背靠着龙头,面向桡手。龙舟行进时鼓头按多敲二下、三下、五下节奏敲打。比赛敲三下、九下,制造紧张气氛,激发桡手斗志。鼓头由有威望,受尊敬的长者拍任,年龄在60-80岁之间,是龙舟比赛的组织者。3
锣手:锣手由男扮女装的男童充当,他戴着项圈,穿着银衣,坐于鼓主对面的龙颈和船身连接处,伴着鼓点敲击铜锣。
撑篙手:负责独木龙舟停顿与运行。要力气好,识水性,两舟相遇或舟将碰岸时,他可以一篙撑开,避免事故。有的遇有鼓主亲友赠送礼物,篙手需将竹篙伸向岸边,接收礼物后就悬挂在龙头、龙角、龙颈上。
理事:主要负责竞渡前后账目管理,包括接收、登记鼓主亲友们所送礼物。
艄公:由力气大、水性好并善于应变的人担任,任务是掌握船行方向,掌控桡手用桡的快慢节律。竞赛时,他适当地疑母船尾部一脚,船头即起跃更迅速地前进。
桡手(水手):主要负责竞渡时划船,共有32人,分别立于两只子船上,母船尾另有四名桡手,都是中年以上的人担任。桡手头戴高尖顶斗笠,帽沿上还插着一个长尾小银雀。上身穿着特制的家织布对裸短衫,腰上缠着带有银泡花丝织花带,下身穿蓝色裤子,穿时忌卷裤脚,意为怕雨之嫌,于求雨不利 。脚穿拖鞋,划龙船时,所有桡手一律赤脚站着,不能坐。
保护与传承
解放初期, 从1952年土地改革开始,施洞地区很多村寨如巴拉河、偏寨等就不再设立“鼓头”了,独木龙舟活动所需的经费和粮食均由村民们共同来凑。1958年,地方政府要求妇女参与到独木龙舟竞渡中,并修改节庆时间,遭到群众的不满。这一年民主德国派剧组专程前来组织拍摄纪录片。1962年,台江县人民委员会恢复独木龙舟的传统习俗,按照原定时间、地点举行节庆活动,也不再动员妇女参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派人专程前来拍摄龙舟竞赛纪录片。改革开放20多年来,龙舟节期间参赛的龙舟有二三十只,并且接待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观光游客10000多人次,国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政府响应国家“破四旧”的号召,销毁了大部分龙舟,停办了清水江独木龙舟节活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清水江苗族划独木龙舟的传统活动再次复兴。村民开始打造龙舟,可是制作龙舟出现资源匮乏的困境,在考虑保护林木生态环境下,制作龙舟的古树难寻,制作过程耗时耗力,而且制作龙舟劳动力极少,同时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使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受到冷落或消失,部分青年热哀于蹦的、卡拉OK、交谊舞、影视、因特网等现代文化的享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的“划龙”活动只有几只龙舟下水竞赛。清水江独木龙舟节也濒临传承危机。
2001年中日电视工作者曾合作摄制《龙舟鼻祖-―苗族独木龙舟》节目,并于同年8月在日本NHK电视台《世界好奇中心》栏目中向全世界播放。2004年,清水江一带苗族独木龙舟竞渡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锦予以保护。2008年,“苗族独木龙舟节”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名录。从此独木龙舟节活动再次“升温”。2013年,“苗族独木龙舟”入选第一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在政府资金的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等事业单位的设立以及引进外资进行旅游开发等共同作用下,“苗族独木龙舟节”已然被打造成为“多彩贵州”旅游文化品牌下的主要开发项目。截至2013年底,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对“苗族独木龙舟节”项目做了一系列保护工作。近年来,社会多家报纸、新闻媒体对施洞龙舟的所具有的独特蕴意、龙舟技艺、比赛规则等等进行报道,使得大量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前来游玩欣赏,据统计,每年独木龙舟文化节期间到此观光的游客达上万人。
文化内涵
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活动保存着原汁原味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它是一个包含体育竞技、民俗文化、原始宗教、民族心理、工艺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体现了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活动的独特性。其独木龙舟的选木、制作龙舟、下水、开划、竞渡直到上岸归棚存放,都有一套严肃的民俗仪规和禁忌程序,如此顶礼膜拜是苗族对龙神的一种敬畏感和崇高感的心理表现,体现了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也放映了仪式要素与仪式程序的复杂性。
独木龙舟竞渡全船桡手站立划桨这一奇特景观 ,是独木龙舟竞渡区别于汉族地区龙舟竞渡之处。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是一项极富挑战,考验意志的竞技游戏。站立姿势对身体重心与船体的平衡要求较高,划桨的难度也随之增大,竞渡河段的激流 、险滩 ,对桡手的智慧和体力都是一种挑战。体现了桡手们勃发向上,团结拼搏 、无往不胜的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本民族坚韧不屈、团结协作的优秀品格 。
苗族以盛装礼仪参加独木龙舟竞渡 ,用服饰传递对神龙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集中反映了“方南 ”苗族注重内在含蓄表现的审美特征。用古朴而华丽的服饰烘托对身体运动的审美,寄托着向神龙表达和平友好、和谐相处的姿态 。
清水江苗族的独木龙舟是一项区域性、仪式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具有宗教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使其包含了文化整合性、文化活力内源性和文化形式变化性三个基本特征。就整合性而言,独木龙舟节在仪式传播中,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就是为了表述和传承清水江苗族的文化记忆,实现和促进清水江苗族这一支系的族群认同。另外,还有宗教与巫术、社交、娱乐、社会动员和整合等多重功能。在宗教功能中主要是祭神、祭祖、禳灾、祈雨、求子,而在社会功能中主要有凝聚、交换和娱乐的功能;它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割裂的节俗,而是必需回归到当地苗族的迁徙历史、社会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脉络中才能完整理解的一项文化创设。就文化活力的内源性而言,独木龙舟节这一民族文化盛宴的真正活力源泉来自于苗族区域社会大众的团结、智慧技能、信仰、热情以及集体审美的情趣。就文化的变化性而言,独木龙舟节先是作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又在区域族群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丰富,体现出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