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
本词条由
钟大叔
编辑发布
烟花,外文名是fireworks,又称礼花、花炮、烟火、焰火,是以烟火药为原料,用于产生声光色的娱乐用品,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为元旦跨年活动。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大型盛典活动及春节等重要节日,都会燃放烟花庆祝。
词条类别
中文名
英文名
别名
流行地区
活动时间
目录
简介
烟花,外文名是fireworks,又称礼花、花炮、烟火、焰火,是以烟火药为原料,用于产生声光色的娱乐用品,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为元旦跨年活动。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大型盛典活动及春节等重要节日,都会燃放烟花庆祝。
烟花早在汉朝时期就有萌芽,在宋朝火药技术成熟之后得以突破发展,出现了多种花色品类的烟花,当时的皇宫在重大节日时候就会燃放烟花,之后逐渐娱乐化,成为大众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活动。元明清时期是烟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发展已成规模,品类更加丰富多样,已向制造业发展。当时的一些书籍详细记载的烟火的燃放原理、原料配制、制作技艺、操作程序等事项,直到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当时的很多文学作品诗歌当中都有对烟花的描写和记载。民国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烟花制造业几乎是在停滞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慢慢恢复。在千禧年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再加之每年都有因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为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安全事故,中国出台了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对烟花的生产制造以及燃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但因燃放烟花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所以电子烟花就应运而生。从南宋时期因海外贸易,烟花传入亚洲、非洲、欧洲,之后烟花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以流传和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很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烟花的制造就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绚烂多彩的效果,再通过一些不同的组装方式使得烟花燃放出不同的形状和形态,形成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烟花类型。
在重要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燃放烟花是中国人的传统,湖南、江西一带也被称为“花炮之乡”,烟花是美的化身,是传统习惯更是文化瑰宝,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
命名
“烟花”一词来源于中文,字面意思是“烟的花”。这个词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用来描述烟火制造的五颜六色的火花。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发明火药的时候。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纸筒等容器中装以火药和某些金属盐,点燃后焰火喷射,呈各种颜色。
《中国烟花爆竹标准—安全与质量》对烟花爆竹的定义为:以烟火药为原料,用于产生声光色的娱乐用品。
历史沿革
中国
唐宋时期
中国是最早发明烟花的国家,是烟火技术的故乡,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描绘。烟火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没有争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烟火出现于火药发明之后。北宋时期火药技术才比较完善,烟花也是在这之后有了突破式的发展,民间开始出现点燃用卷纸包裹着火药的燃放物,来代替燃放爆竹,燃放烟花逐渐成为人们过年重要的活动之一。北宋末年,人们在生产中又发现在火药燃放物内加入不同的金属粉一起燃烧,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火花颜色。宋朝关于烟花的花色品类很多,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宋朝周密的《后武林旧事》中有对宋孝宗观海潮放烟火的情景记载,书中写到人们在江边点放五种颜色的烟炮,洒满了江边、等到烟花收灭、炮声终止以后,各个船只都隐匿起来 一个也看不见了。《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当时宋理宗(公元1225年至1264年)时皇宫观看烟花的故事,在正月十五日清闲殿排在,恭请圣太后求,然后在庭院燃放烟火。
元明时期
烟花起初是驱邪的作用,后来因为绚丽多彩的颜色,放烟花逐渐“娱乐化”,驱邪的作用渐渐弱化,演变成节日庆祝。元明清时期,燃放烟花爆竹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活动。元明时期,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有有关鞭爆烟花这方面的记述。元代烟花的形式相比之前越来越发达,在节日上的应用也越来越精彩。大书法家赵孟頫曾有一首《赠放烟火者》就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盛况,“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写出了放焰火者技艺的精湛,焰火和灯光把夜晚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明代的烟火业发展极为迅速,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墨娥小录》中对于烟火的科学配方有记录,书中列举了“金盏银台”“白牡丹”“松竹梅”“水瓶花”“紫葡萄”等二十二种烟火的配方。明代烟火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于地上者曰地老鼠。”《帝京岁时纪胜》中还介绍了“竹节花”“金盆捞月”“大梨花”“泥筒花”等烟火品种。《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还记载了“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黄蜂出巢”“百兽吐火”等。明末时期马士英(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特制了一架装有机关的烟花献给皇帝,传说在点燃之后,烟花火焰筒内会有飞龙出现,然后盘桓在殿柱间,在当时被传为神奇。
清朝时期
清代的烟火品种较明朝时期相比更加丰富,烟火制造业也有更进一步发展。清朝李绿园《歧路灯》中列举了数十种烟火,有“日月合璧”“二仙传道”“五星联珠”“敬德洗马”“张仙打狗”“和尚变驴”“李三娘推磨”等等。《燕京岁时记》中也有烟火的记载:“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清代烟火在燃放方法上也较之前多样复杂,在扎架组合这种燃放方法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合器施放法”,也就是将两架甚至数十、数百架烟火合在一起同时燃放,赵翼在《詹曝杂记》中记载了乾隆十五年(1705年)观看这种烟火的情形。清代赵学敏在细致考察了烟火戏作坊之后,对当时烟火生产经验进行总结,写出了《火戏略》,书中记述了烟花制作技术,详细介绍了烟火的燃放原理、原料配制、制作技艺、操作程序等事项,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清朝时期,广州的佛山和东莞是烟花传统产区,但主要产区是湖南和江西。当时鞭炮庄号遍及湖南省内外各埠,烟花鞭炮年产量猛增,大瑶、金刚头、潭江、文家市及城区等地百分之九十的居民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烟花鞭花已开成大行业,素有“十家九爆之称”。
近现代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国际战争频繁,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烟花鞭炮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烟花鞭炮集中产区的生产开始凋零衰败,厂坊纷纷倒闭,产量大幅度下降,销路长期阻滞,抗日战争时期,花炮生产几乎停顿。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烟花爆竹行业开始逐步恢复。
1988年到1996年间有许多中大城市是禁放烟花的,1996年以后部分城市开始解禁,但在2000年后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的降低以及燃放烟花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风险、城市卫生问题等等,禁止与限制烟花燃放的措施重新被提起。直到2005年中国大部分城市相继实行"禁改限",烟花爆竹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2006年5月20日,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型焰火的成功燃放,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获得世界瞩目和赞誉。2010年上栗国际花炮节4月16-18日在花炮鼻祖李略故乡上栗举行。主题以“科技烟花、神奇上栗”为主题,展现了现代科技在烟花制作和燃放技术。实现烟花燃放由电脑控制,电子、遥控点火,使现代烟花,焰火燃放更加安全,表演形式也更加艳丽,丰富多彩。
2012年以后,烟花爆竹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违规生产超大规格烟花爆竹,非法生产、非法运输、非法经销屡禁不绝。2013年至2014年春节后,烟花爆竹销售与燃放市场陷入低谷期。在环境污染方面,烟花燃放产生的气体、碎屑、声音、光亮都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在烟花安全事故方面,每年都有因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中国许多城市就根据自身情况发布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具体措施,禁放烟花爆竹的主要措施包括完全禁止燃放、限制区域限制时间燃放、限制种类燃放等等,中国前些年主要大中城市考虑安全与空气质量等已经基本禁止了燃放烟花,但是在农村地区及小城市乡镇仍然可以燃放。
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数字烟花、电子烟花应运而生,逐步的在使人们观赏烟花的同时解决了烟花燃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安全隐患等问题。
海外
南宋时期中国与多个国家通商,在海外贸易中烟花率先传入阿拉伯国家、亚洲其他国家及非洲、大洋洲国家,随后传入欧洲、美洲国家。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制造观赏烟花的国家,也是最早举行烟花会的地区。意大利人开始把烟花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意大利人制作了高空弹,即把能爆炸的化学物放于金属筒子里,然后发射至空中,并在发射的最高点爆炸(同一时期,中国人也发明了球形礼花弹),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地面类烟花的发明。燃放烟花在整个欧洲有了很大的需求,那些王国的国王们也觉得唯有在宗教节日,结婚和加冕典礼时燃放烟花才能体现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16世纪30年代,烟花专门由“绿人”(对点燃烟花的人一个专门称呼)燃放,那些“绿人”为了不被火花灼伤并且在来回点燃引线时不被人看到,都身着绿叶脸抹烟灰,因此被称为“绿人”。在1572年,为了庆祝王后伊丽莎白一世访问,在沃里克城堡举行了一场大型烟花晚会,这是英国本土最早的烟花会。1613年为了庆祝国王詹姆的女儿伊丽莎白的婚礼,在泰晤士河举办了一场烟花会,所使用的场地至今仍然很完整。1675年为了接待皇帝陛下参观,在凯尼尔沃思城堡及沃里克郡西地举办了两场烟花会。大约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烟花在英格兰成了公众性的燃放活动而不只是皇室的特有娱乐。来自整个欧洲的人都可以在大不列颠的游乐园看到令人惊叹不已的烟花燃放,殖民者大约在17世纪初把烟花带至美洲,烟花被继续用于庆祝特别节日或惊吓本地土著人。1777年开始美国7月4日国庆节开始有了烟花燃放的传统,即就是独立宣言发表的第二年。之后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美贸易关系开始建立,中国烟花从而成为了美国烟花的主要进口来源。
直到今天烟花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很受人们欢迎,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圣诞节、国庆节、奥运会等各类节假日和庆典日有燃放烟花的习惯。马来西亚、泰国、朝鲜、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希腊、巴西等国家会在新年到来之际在首都的地标建筑或地点上燃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此外还有非洲国家吉布提共和国、瑞士、波兰、美国等国家会在自己的国庆日、独立日以及其他的重要节日和庆典上燃放烟花,以示庆祝。
原理及工艺
原理
烟花和爆竹的结构相似,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每一枚现代烟花都是由一个礼花弹组成的,为了达到好的表演效果,在焰火和礼花弹中填充了大量用于发射以及爆炸的火药。点燃烟花后,化学反应引发爆炸,而爆炸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化成光能呈现出来。根据美国化学协会(ACA)的解释,这些烟花星体直径大约3-4厘米,里面装有:燃料、氧化剂、粘合剂、金属盐或者金属氧化物制成的着色剂,烟花也有导火线,用来引燃内部的火药。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当其中的着色剂被加热,它们的原子会吸收能量,之后在失去过多能量的过程中产生光亮。不同的化学物质会产生总量不同的能量,制造出不同的色彩。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也就是金属化合物,当这些金属燃烧时,会发出白炽的强光。金属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与氧分子发生剧烈反应时,会看到化合物燃烧发放出独特的火焰颜色。
为了保护环境,烟花爆竹配方中不采用含有重金属和硫元素的物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硫和其他硫化物的生成。其次是减少了金属粉的用量,使用有机物作为可燃物,从而减少金属粉燃烧后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三是通过改变氧化剂和可燃物的量来改变系统的氧平衡和燃烧温度,控制燃烧反应。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发放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在发光发亮时,它们的温度能超过1000℃。正是在这样的高温下,礼花弹中填充的各种特制金属材料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能量,发出绚丽的光芒,正是因为不同的金属原子在高温下能够放出不同颜色的光,烟花才能释放出颜色各异的焰火。
工艺
喷花类的烟花要用拉力较强的纸张卷成紧固的筒壳,再筑粘土喷射孔然后安装引线。喷射孔的大小要适当,大了喷不高,小了会爆炸。安好引线后,用木模具抵住粘土喷射孔的粘土层,再装喷花药(发射黑药和彩珠的混合物)。
吐珠类烟花是利用发射药将效果药(彩珠等)发射出去,一发接着一发。有的吐出一颗颗彩色光珠,有的爆发出许多彩珠,构成各种图案,有的带有啸声和爆炸音。
旋转类烟花品种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烟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外喷射产生反推力,从而围绕一个轴心旋转同时由烟火剂燃烧的色彩火焰构成各种图案。
线香类烟花是用装饰纸或薄纸筒裹装烟火药,或在铁丝、竹竿、木杆或纸片上涂敷烟火药形成的线香状产品。线香类烟花一般由裹药部分、手持部分、装饰部分组成。按产品结构不同分为涂敷式和包裹式。涂敷式线香类产品是将烟火药涂敷在金属丝或竹竿上,燃放时产生火焰、火花的产品;包裹式线香类产品是将烟火药包裹在薄纸管内,燃放时产生火焰、火花的产品。
火箭类烟花是用推进药剂推进至空中,待推进剂燃烧完毕时点燃效果药剂,产生声、色、光等效果。
小礼花类烟花是利用自身所带的小纸筒作发射管,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爆发出各种烟花效果。
大型礼花包括礼花弹、标语弹和礼炮,其中主要是礼花弹。规格一般以礼花球壳的外直径来分,有3~8寸几种。它用钢筒发射至高空爆炸,球内所装之各种彩珠,散开呈伞形,大的直径可达100米以上。
应用范围
舞台类,各类舞台配合表演使用,例如演唱会、各类晚会等;专业燃放类,重要节日、重大庆典等场合燃放使用,例如奥运会开闭幕式、APEC会议、春节等等;个人燃放类,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燃放,例如结婚、寿辰、搬家等等。
价值影响
社会
最初民间燃放焰火是为了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是为了给节日的喜庆增添色彩,使过年更有喜庆气氛、年味浓浓,寓意春节吉祥如意。烟花寓意着各种喜庆、吉祥、宏伟、欢乐、热情的场面和心情,可以讨个好彩头,通常在节日的时候会放烟花,烟花代表着祝福、希望以及圆满,在一些庆祝活动,比如酒店开业、搬家时也会放烟花,因此烟花也是庆祝和恭喜的意思,恋人表白、结婚时也会放烟花。现在不管世界哪国,大部分都会在庆典日、节日来燃放烟花来增加庆典气氛。
文化
燃放烟花是传统文化,烟花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市民文化的发展史,集中代表了唐宋以来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技术水平。除了纯粹的审美价值外,还代表着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从万载到浏阳,古代号称是“花炮之乡”的江西、湖南一带,人们依旧为这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形式饱含热爱。烟花不仅养育了一方水土,也在诗情画意间赋予这一方水土以不朽的文脉。现代烟花的发展以东莞尤为迅速,东莞也有“烟花城”的美誉。
艺术
烟花是综合性艺术,其内含的象征寓意美、造型装潢美,能否与燃放美取得统一完美的效果,除产品本身内在因素外,燃放艺术效果是关键性的一环,分析认识构成烟花燃放美的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烟花产品从开始到完成,首要步骤是工艺技术人员展开构思、设计,将构成烟花美的基本因素:声、光、色、形、运动等经过精密设计、安排,再按照艺术美的原则,将烟花艺术的多元要素,赋予一定的文化艺术见解,让光彩、声响、节奏、韵律、造型等情节、意境表现特定的美学理念,唤起人们对烟花艺术的美学激情与共鸣,烟花的设计艺术也是通过美学效果,来开拓人们的心胸,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拼搏精神;另一方面,烟花的设计必须考虑销售地、销售国的风俗习惯和喜好,以及各种限制规定等进行设计制作。
相关文化
传说
在唐末宋初时期,浏阳山的瀑布飞瀑悬挂,树木茂盛,景色非常美丽。然而,这里却被重重群山所阻隔,外界的人们并不知晓。一个名叫刘焰火的女子为了让人们了解浏阳的美景,每天都会去爬山,呼喊祈求,日复一日,她攀登了附近的每个山峰每个山峰的上空都回荡着她对美景的渴望之声:“愿上苍听从我的祈求,让全世界都知道浏阳的美丽。”终于,有一天,一位仙人轻飘飘地来到她面前,对她说:“既然你不惜一切要让全世界了解浏阳的美景,那我就帮你实现愿望,将你的身体融入浏阳的灵气之中,化作绚丽多姿的焰火,在太空中飘荡,引起众人瞩目。不过,你是女性,按照阴阳之理,只能在夜晚出现。”说完,仙人挥动了抖尘,刘焰火和仙人都消失了。从那时起,每逢节日和吉祥的日子,浓郁着刘焰火灵魂的浏阳烟花就会奇妙地出现在中国的天空。渐渐地,它们开始飘向异国他乡,成为世界上吉庆的礼物,象征着人们的欢乐心情。
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猛的禽兽很多,到处伤害着人们和牲畜,于是人们联合起来对它们进行打击。一只神鸟因为迷失了方向而降落到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杀。天帝知道后极为愤怒,立即要求天兵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下凡放火,将人们以及财物都烧毁。但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人间,将这个消息告知了人们。人们听闻后都非常惶恐,不知该如何是好。一个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村里每家每户在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这三天在家中点亮灯笼、装饰彩旗,并燃放烟花爆竹,让天帝以为人们已经被大火烧死了。大家纷纷照做,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一望,发现人间一片红光,震耳欲聋的声音不绝于耳并且连续三个晚上都是如此,天帝以为这是大火燃烧的烈焰,心里大快。因此,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从那之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纪念这个幸存下来的日子。
诗词文学
隋朝杨广《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朝杜甫《清明》诗之二: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宋朝朱淑真《元夜三首·其三》: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宋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朝赵孟《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明朝王弘诲《火树篇》(节选):燎原欲种应无地,幻质能开别有天。红学石榴全带焰,绿偷杨柳半浮烟。
清朝魏宪《西湖春晓》: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许地山《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
纪录片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由凯文·麦克唐纳执导,蔡国强、Ian Buruma、蔡文悠、蔡文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2016年1月21日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2017年9月22日在中国播出。这部片主要讲述当代艺术家、中国烟花大师蔡国强在20世纪80年代从家乡泉州出发,三十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崛起为蜚声国际的艺术家的历程,以及耗时二十余载才得以成功的“天梯”的创作故事。蔡国强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会开闭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焰火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