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百科平台
王永志
本词条由 wing悠然 编辑发布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获工程师称号。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荣誉院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词条类别

其他人物

中文名

王永志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辽宁铁岭

出生日期

1932年11月17日

去世日期

2024年6月11日

职称

院士

主要成就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毕业院校

莫斯科航空学院、清华大学

目录

     简介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获工程师称号。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荣誉院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王永志


    1961年,王永志回国后被分配在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4年6月,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的王永志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1978年,王永志担任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体远程火箭总体技术方案。1986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提出了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思路,该思路被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开发。1991年,王永志调任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任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11月15日,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1994年,王永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逝世,享年92岁。

    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曾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曾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镇老房村一个贫农家庭。6岁时,他还一个字都不认识,7岁时被大哥送到八面城的南街小学报名读书。1949年,他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位于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同年11月,他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4]在高中读书期间,他立志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改良物种、提高粮食产量,让天下人吃饱穿暖。但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志向从“地上”转到了“空中”,打算报考航空院校。

    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2]其后于1955年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三年级时改学火箭导弹设计。

    1960年夏,在苏联米申院士的指导下,王永志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洲际导弹设计。1961年,他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答辩,同时获得了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工作经历

    1961年,王永志回到中国,后被分配在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投身于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1964年6月底,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其后,他先后担任中程火箭总体设计室副主任、洲际导弹的副总设计师。

    1977年底,王永志在七机部规划会议上提出对载人航天跟踪研究的建议,并获准他所在的第一设计部成立一个跟踪研究小组。次年,王永志在第一设计部成立了以航天飞机为主要对象的跟踪研究小组,并亲自领导。1978年,在钱学森的建议下,王永志开始担任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在总结第一代火箭研制经验的基础上,他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体远程火箭总体技术方案,首创了按研制阶段实行设计评审、不得带着问题转入下一阶段等管理制度。1978年至1980年,他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其后被任命为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1986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他提出了放弃串联方式,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思路,将运载能力从2.5t提高到9.2t,该思路被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开发。次年,他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1988年11月1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这是中国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发射合同。合同内容复杂而苛刻,美方要求,首先中方需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一次成功发射试验,其次在任何时候,只要美方认为中方不能发射,或没有充分论据证明自己能够按时发射,美方有权随时终止合同,并对中方罚款100万美元。王永志选择上马“长二捆”,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掐算着工期,制定出一套翔实可靠的研制时间表。500多个日夜、18个月,24小时不停工,他们完成了全箭24套44万多张设计图样、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20项技术难题,将过去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从五六年压缩至一年半,第一次试验便大获成功。同时,“长二捆”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991年,王永志调任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任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次年1月,王永志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拟制了该工程七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和主要技术方案。同年8月-9月,王永志代表论证组先后向中央汇报了工程主要技术方案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均被肯定。随后在11月15日,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94年,王永志从航天部紧急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同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王永志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2004年,王永志被聘为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同年2月20日,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次年1月13日,王永志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同年3月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向王永志颁发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2006年,“神六”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王永志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位置上退下来,转而担任工程高级顾问。

    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王永志担任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主持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写。期间,在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王永志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2018年6月,王永志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荣誉院长。次年9月,王永志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1年6月28日,王永志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逝世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逝世,享年92岁。6月17日上午9时,王永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身后殊荣

    2024年8月12日,王永志入选“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名单。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社会任职

    1978年

    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

    -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

    1978年到1980年

    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

    1980年到1991年

    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1986年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

    1991年

    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

    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1992年1月

    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

    2004年-2018年6月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2018年6月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荣誉院长

    主要成就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王永志作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参加了中国第一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中近程、中程和洲际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为增大射程,提高实用性能,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20世纪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战略火箭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在新型液体远程和固体远程两种战略火箭以及地地战术火箭的研制中,为实现火箭技术更新换代做出了贡献,并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1992年后,他开始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突破做出了贡献。

          王永志将可靠性量化指标列入了火箭的研制技术指标。首先从设计抓起,他亲自撰写了24条《设计守则》,并从全国请来了40多个厂家的代表,筛选高性能、高质量的各款电子原器件,编制了《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规范了选用范围;随后他又编制了《原材料选用手册》和《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要求》,明确“谁外协谁负责,谁采购谁负责”的职责划分。

          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曾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期刊专著

    论文

    出版时间​论文名​​期刊杂志/会议
    ​2002年​《载人航天是当代航天技术的前沿》​科学世界
    ​2003年​《载人航天精神的权威诠释》​共产党员(上半月)
    ​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成果》​载人航天
    ​2004年​《"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军队专家谈军队档案工作》​中国档案
    ​200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俄工程科技研讨会
    ​2006年​《世界载人航天全景扫描》​科技潮

    个人生活

          1960年,王永志与同在莫斯科留学的王丹阳结婚。其后,王丹阳回中国后,在外地工作,夫妻两地分居12年。为了支持丈夫,她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和两个女儿的抚养;调回北京后,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改行搞科技信息研究。她掌握了俄、英、法、日等语言,成为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批研究员。


    粤ICP备2021137309号 Copyright © 2023 华百科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邮箱szmisz@foxmai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一家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