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百科平台
竺可桢
本词条由 JESSIE 编辑发布

竺可桢[zhēn](1890年3月7日[3]-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位。

词条类别

教育人物

中文名

竺可桢

国籍

中国

籍贯

浙江绍兴

生肖

出生日期

1890年3月7日

去世日期

1974年2月7日

出生地

浙江绍兴

职业

气象学家、教育家、地质学家等

任职机构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

代表作品

《物候学》等

主要成就

《物候学》等[2] 主要成就 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了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了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等成就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最高学历

研究生学历

专业

气象学、地理学

配偶

张侠魂

目录

     简介

          竺可桢[zhēn](1890年3月7日[3]-1974年2月7日),字藕舫,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位。

    竺可桢被誉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先后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首次提出季风系统概念及划分亚热带指标,确立中国八大气候区、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开创区域气候、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研究,在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推动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

    竺可桢竺可桢

    此外,竺可桢坚持“求是”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培养了钱人元、程开甲等骨干人才;竺可桢先生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认识该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同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坚持记录物候天气,撰写了《物候学》著作,并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研究,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人物生平

    早年与教育经历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字藕舫)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受父亲竺嘉祥所秉承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师从章镜尘,1899年,竺可桢随章镜尘进入东关镇毓[yù]菁学堂读书。1905年,小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竺可桢先后进入东湖书院与上海澄衷学堂,与胡适同窗。

    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一排左二为竺可桢)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一排左二为竺可桢)

    1907年,竺可桢作为优秀学员,获得岑春煊宫保设立的银章一枚。1908年,竺可桢作为学生代表要求澄衷学堂校方撤换不称职老师未成功,被迫转学进入复旦公学,同年,母亲去世。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专业,1910年8月,以第28名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进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1911年,竺可桢与同学去路易斯安那州与得克萨斯州考察水稻与甘蔗种植,1912年,当选为伊利诺大学国际俱乐部会员,1913年,获哈佛大学农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哈佛大学地质学与地理学系攻读气象学硕士与博士学位。

    191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同年,在赵元任的介绍下,竺可桢加入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并担任《科学》月刊编委,次年,父亲病逝,1917年,当选中国科学社董事,加入美国地理学会,获得哈佛大学埃默森奖学金,1918年,在美国《每月天气评论》上发表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被授予博士学位。

    工作与科研经历

    1918年回国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地理学与气象学担任教授,1920年,与张侠魂结婚,同年,在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f]校长的郭秉文邀请下,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文史地部教授,先后在南高开设了地质学、地文学和气象学等课程,1921年,东南大学在南京高师的基础上创建,竺可桢则创建了东南大学地学系,担任系主任,并创刊《史地学报》。

    竺可桢与其妻子张侠魂竺可桢与其妻子张侠魂

    1922年,竺可桢在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中当选理事会理事,1923年,任中国科学社演讲委员会委员与论文委员会委员,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竺可桢担任理事会理事,1925年,离开东南大学后,开始编写《气象学》,并先后发表了包括《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在内的四篇论文,使历史气候学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同年,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与中国科学社理事。1926年,竺可桢担任南开大学教授,在第三届泛太平洋会议之后,在中国发表了《日本气象学发达之概况》。1927年,回到第四中山大学[f]任教,担任地学系主任。1928年,《气象学》出版,同年,竺可桢担任气象研究所筹备主任及气象研究所所长,先后筹设了北极阁气象研究所与气象台以及雷峰塔气象台,并当选为中国科学社大会主席。1929年,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竺可桢根据中国当时新建的少数气象台站网的观测资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天气与气候的特征,发表的论文《中国气候区域论》中提出了划分中国气候的3条原则,以此确定了中国八大气候区。

    1931年,完成论文《中国季风的高度》,发表《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于《格伦斯地球物理杂志》来纪念柯本博士85岁诞辰,1933年,竺可桢在论文《中国气流之运行》中叙述1、4、7、9各月中国地面气流运行的特点以及高空气流的四季变化并提出了中国大陆上温带气旋的活动对常定气流场起着干扰作用,之后先后考察了美、英等国的气象,1934年,竺可桢在《地理学报》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文《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文中引证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利用季风航行的记载,讨论了季风成因,比较中国季风与典型的印度季风的异同,分析夏季季风活动同中国降水的关系,同年,开始组织中国最早的物候观测网。同年,他与翁文灏[wēng wén hào]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5年,竺可桢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先后发表《十年来气象学之进步》与《利害与是非》,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一排左二为竺可桢)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一排左二为竺可桢)

    1937年初,竺可桢出席在香港开幕的远东气象会议。1937年4月4日,竺可桢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年会,并宣读论文25篇。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竺可桢因中国代表受到歧视而退出远东会议,在抗日战争中,为浙江大学迁校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所的事务而奔走,1938年,竺可桢致电教育部,建议将《四库全书》迁往内地保存,同年,次子竺衡与妻子张侠魂去世,浙江大学师生迁往广西宜山,并决定以“求是”为校训,1940年,与陈汲结婚。同年12月14日,陈汲与竺可桢女儿出生,名竺松。1941年,在遵义参加徐霞客逝世300周年纪念会,并作《徐霞客之时代》的演讲,1946年,竺可桢当选伦敦国际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年后,中国气象工作者继续在竺可桢于自由大气中的高空气流方向研究,掌握了中国自由大气各层的气流运动。

    1949年,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留在了上海,同年8月,竺

    参加工作的竺可桢参加工作的竺可桢
    可桢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6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0年,担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及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1953年,当选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54年12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担任北京天文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年,竺可桢针对亚热带划分,经研究后提出了《中国的亚热带》一文,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1960年,被选为欧美同学会主任委员,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出版,该书中收集了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抗争、著文与病逝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开始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撰写,1968年,2月29日,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两条路线斗争座谈会中,以事实反驳了“科学院黑线统治”的言论,同年,竺可桢用大量时间纠正对被调查人的诬陷,保护了大量科技人员,1969年,竺可桢进入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肺炎,1970年,与刘西尧讨论提出要加强中国科学院的理化研究实力,1972年,竺可桢在《考古学报》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先后刊印了11种版本,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自然》周刊评价说:“竺可桢论点是特别有说服力的,着重说明了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西方气象学家无疑将为获得这篇综合性研究文章感到很高兴。”1973年,先后三次因病入院治疗,1974年1月24日,因肺炎复发再次入院,1974年2月7日4时35分,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病逝于北京医院。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地理学

    竺可桢先后组织了华南热带生物资源、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西北防沙治沙、西南南水北调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综合考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策略。竺可桢在中国北方的沙漠化扩张问题上坚持“退农还牧、退农还林”,并指出中国应当“科学而合理”地“向沙漠进军”,来解决。这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瞻性探索,也为近五十年间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工作指明了主要研究方向。竺可桢所主持的这些考察,对于中国地学、生物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并对许多地区积累了较系统的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参考。

    气象学

    在台风研究方面,20世纪20年代,竺可桢在台风的利与害等方面做了创新性研究,首先提出以风速大小等级来判定是否是台风及其强弱程度.竺可桢把风力6级以上者称为台风,6级以下者称为热带低压或热带风暴,12级以上者称为强台风;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将台风分成6大类21个副类,并概括了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1926年,竺可桢在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东部天气之种类》一文,论述各种天气类型的天气特性,有助于天气预报工作。

    在季风研究方面,竺可桢对中国近地面层气流运动做出开创性贡献,在《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提出了季风理论与季风系统概念,1933年,完成《中国气流之运行》是中国最早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此外,1948年后,中国气象工作者沿着竺可桢对高空大气中的自有气流的研究方向掌握了中国高空大气中各层的气流运动。

    在区域气候与自然区划研究方面,1929年,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区域论》提出了划分中国气候的3条原则,同时,竺可桢开创了中国区域气候和地方气候的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了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先后发表了《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中国的亚热带》和《南京之气候》《杭州之气候》各两篇文章,1935年,竺可桢发表了《中国气候概论》一书,系统地以当时所掌握的知识对中国气候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对中国高空气候作了初步分析。

    在农业气候研究方面,竺可桢致力于研究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1963年,发表了《论中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指出中国农业生产的潜力以及为发挥这些潜力的途径等。

    历史自然学

    在历史气候学方面,1925年,竺可桢连续发表包括《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等四篇论文,并通过不断地搜集中国和世界包括考古、动植物分布在内的气候变化的资料,同时对中国古代文献广泛搜集,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后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该文不仅标志着历史气候学的奠基,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异常丰富的自然记录在当代气候变迁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特殊作用,竺可桢在这一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在历史物候学方面,竺可桢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坚持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并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1963年,与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发表;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竺可桢与李四光共同领导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制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

    自然科学史

    竺可桢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等方面进行研究,1927年,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分析古籍中的天文史料,对四仲中星得出了年代可考的结论,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1944年,他发表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解决了国际上争论一百多年而中国却无人参加论争的一个重大的科学史问题。1953年,以“《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序”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史进行了总结。

    主要论文

    ​时间论文名称​刊载于​
    ​1916年​《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科学1916.2(2)
    ​1921年​《吾国地理家之责任》​科学1921.6(7)
    ​1922年​《南京之气候》
    《气象与农业之关系》
    ​科学1922.7(3)
    科学1922.7(3)
    ​1925年​《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2.7(3)
    ​1926年​《风暴成因之新学说》​科学1922.7(3)
    ​1933年​《中国气流之运行》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科学 1933.17(8)
    方志 1933.6(11)
    国风1933.2(4)
    ​1954年​《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人民日报1954.8.27
    ​1955年​《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视察报告》​科学通报1955(12)
    ​1964年​《论中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地理学报1964.30(1)
    ​1972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1972(1)
    中国科学 1973.16(2)

    社会任职

    时间/职务

    1921年  东南大学主任

    1922年  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理事

    1923年  中国科学社讲演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

    1925年  商务印书馆编辑

                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

    1926年  南开大学地理学教授

    1927年  东南大学主任

    1928年  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  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5年  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36年  浙江大学校长

    1949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0年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3年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56年  北京天文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1959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62年  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人才培养

          1921年,竺可桢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30年1月,地学系分为地理系(内含气象专业)和地质系,1944年,气象系从地理系独立出来,因此,南京大学地理、地质、气象三个学院均是竺可桢首创。1936年,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由于抗战的爆发,竺可桢带领学校1000多名师生开始西迁,先后经过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留用了陈建功、苏步青、钱宝琮等教授,在此期间,竺可桢提出浙江大学校训“求实”,校训提出三条标准“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如遇逆境,则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虚怀谦逊,不武断,不专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呻吟,毫不苟且。”

    1994年3月,浙江大学为纪念竺可桢功绩,联合社会各界成立“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2000年5月,原“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与原“杭州大学基金会”合并成为“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2005年,浙江大学以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为基础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里,浙江大学从三个学院 16个系发展至七个学院25个系和10个研究所,并陆续培养了3500余位国家高级人才,包括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人才,同时,竺可桢所创建的南京大学地学学科,先后培养了各类院士近50位。

    其中,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并于2017年7月荣获“八一勋章”。叶笃正,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以及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等,被授予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家庭成员

    称谓姓名简介
    ​配偶​张侠魂​湖南湘乡人,毕业于上海女校
    ​岳父​张伯纯​名通典,号天放楼主,清光绪年间曾协助曾国荃督办两江学务。戊戌变法期间,与谭嗣同等人,兴办时务学堂等
    ​岳母​何承徽​名懿生,衡阳何通隐先生之女,著有《仪孝堂诗集》

    轶事

    强身健体

          1905年,竺可桢考入澄衷学堂(今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前身),胡适曾议论他:“竺君如此瘦弱,又如此用功,一定活不过20岁!”竺可桢于是每天清晨坚持跑步、做操,身体渐渐强壮起来。

    坚持记录

    竺可桢作为气象科技工作者,从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起,到1974年逝世,每天都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天的日记记录着:“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他的气象日记,去除1935年以前的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的,日记共38年零37天从未中断。

    高龄入党

    1962年6月,竺可桢以72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此外,竺可桢在入党后完成的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人物评价

    2009年,陆大道院士在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时曾评价竺可桢:“竺可桢在地理学学科发展方向、地理学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若干重大任务决策等方面,在长时期内都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处在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人的位置。”

    2010年,在纪念竺可桢诞辰120周年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评价道:“ 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领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他执着的“求是”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办学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奠基人和卓越的领导者之一,领导和指导了中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为新中国科技大厦的奠基立业、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年,郑国光评价道竺可桢:“竺可桢先生既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家、教育界一代宗师,也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他长期潜心气象科学研究,开创了很多专业领域,建树丰硕。”

    2018年,李青元在《中国科学家颂 献给中国未来的科学家》中为竺可桢题诗:“考证气侯五千年,胸中聚雨又聚云。首创南京气象台,为农服务保收成。”

    2021年,《科普时报》评价到:“竺可桢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气象观测、记录的务实精神,独辟蹊径的科学思维和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巧妙应用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后世纪念

    建筑实物

    竺可桢故居:竺可桢故居坐落于绍兴上虞市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台门是砖木结构,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正厅放置竺可桢的半身铜像,二楼是展厅,后屋是储藏室、书房、灶房以及账房和卧室,于2002年入选浙江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竺可桢纪念馆:2000年5月,在刘奎斗先生捐资支持下,竺可桢纪念馆建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一楼东南侧,5月20日,浙江大学举行了“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暨竺可桢纪念馆落成典礼”,2020年5月21日,修缮后重新开馆,展馆分“少年立志,企盼科教救国”、“地学奠基,开创气象科学”、“历尽艰辛,带领浙大崛起”、“呕心沥血,描绘科学蓝图”、“风范永存,精神光耀千秋”五个部分,2022年,入选浙江省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竺可桢纪念展厅:该展厅开设于绍兴气象博物馆,展览分为“青少年求学之路”“学成归国育人才”“保卫泰山气象站”“收回气象主权”“带领浙江大学西迁”“中国科学院竺可桢”6个单元。

    竺可桢铜像:1987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应真华制作完成竺可桢铜像,铜像由黄铜铸成,身高3.2米,净重2.5吨,坐落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中轴线西端。

    文化作品

    《竺可桢全集》:2014年5月17日,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学者樊洪业担任主编,17位两院院士参加编纂的《竺可桢全集》,历经13年正式出齐,该书是当初中国内最大的科学家全集。其中1到4卷是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第5卷为外文著述,6到21卷为1936年到1974年的日记,第22到24卷为补编。

    展览作品

    2022年9月15日,“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在第一篇章"众心向党"中,首件展项选取了1956年中共中央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前夕的珍贵历史片段,透过竺可桢的一页日记,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大举措的诞生,以竺可桢本人的感悟展现党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以及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周围,推动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粤ICP备2021137309号 Copyright © 2023 华百科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邮箱szmisz@foxmai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一家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