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百科平台
杨靖宇
本词条由 JESSIE 编辑发布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姓马,名尚德,又名顺清,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词条类别

其他人物

中文名

杨靖宇

别名

张贯一、周敏等

本名

马尚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祖籍

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

籍贯

河南驻马店

出生日期

1905年2月13日

去世日期

1940年2月23日

去世地

吉林白山

身份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代表作品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起来》《西征胜利歌》《四季游击歌》《中朝民族联合歌》等

主要成就

领导确山农民运动、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目录

     简介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姓马,名尚德,又名顺清,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杨靖宇杨靖宇

          1923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结识了贺光吾等一批进步教师,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投入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中。1926年,为迎接北伐军入豫,杨靖宇奉党团组织命令回到确山,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杨靖宇扛起中国共产党大旗开启武装反抗国民党和抗日战争的爱国救亡行动。

          1929年,杨靖宇受组织安排前往东北工作,联合当地游击队伍组织抗日武装斗争。为扩大游击区域和增强作战力量,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6]。杨靖宇率领部队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与敌人不断周旋,配合全国的抗日战争。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敌军包围。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2009年,杨靖宇当选为全国“双百”人物,即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靖宇,原姓马,名尚德,又名顺清,字骥生,1905年2月13日出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人。

          杨靖宇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独自抚养,7岁开始,在一所本村私塾学校读书,15岁考入确山县立高等小学就读。1923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已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贺光吾等一批进步教师,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秋,杨靖宇加入共青团。

     杨靖宇早期照片 杨靖宇早期照片

    确山运动 

          1926年农历腊月间,杨靖宇奉党团组织的命令,回到家乡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为迎接北伐军入豫做准备。当时,确山的形势复杂,直系军阀和奉系军连年混战,县中劣绅以给军阀筹集粮款为名,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军阀士兵对乡里强抢掠夺,拉夫抓丁,奸淫妇女,导致民众反抗情绪强烈。

          杨靖宇等人到确山后抓住有利时机,马上研究起义事项,规划围攻路线,于1927年4月4日,组织发动了确山农民暴动。参加围攻确山县城的农民有五万多人,在杨靖宇等人的带领下,分成四路将确山县城包围,按照计划先毁了火车站,切断电话线,防止外部援救;又抽出以妇女为主的一支队伍进城,秘密疏散居民。起义军用自造的土炮向县城进行炮击,与守城的县团防营对战四个昼夜,于4月9日,攻陷确山县城,活捉伪县长王少渠,击毙守城士兵二百多人。起义军开进城里以后,进行整编,成立了政治部和司令部,还成立了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与张家铎、张耀昶等七人被选为常务委员。

    刘店起义 

          1927年4月,北伐战争迎来胜利,蒋介石却背叛革命,在上海开始了反革命大屠杀。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共产党。7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和确山的劣绅何明义的反革命武装相勾结,集结三千多名地主武装,突然包围了确山县城,向确山革命军民发起了进攻。起义军从早上一直抵抗到晚间,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等人率部于深夜从东门撤出了确山城,转移到刘店。

          刘店,在确山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二十五华里远,是确山农民运动主要发源地之一,群众基础较好,农会组织也健全。刘店有个土豪劣绅名叫李广化,豢养了一支较大的地主武装,为害乡里,横行霸道。王克新、杨靖宇等人整顿队伍,发动群众,筹划枪支,重新组建武装,决定以攻打李广化,揭开刘店秋收起义的序幕。11月1日,杨靖宇等人的领导下有农民自卫军和敢死队60多人举行武装起义,一举攻下刘店镇,打败了反动民团,缴长短枪10余支。确山农民武装获取了刘店秋收起义的成功,在河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1月3日,在刘店召开确山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委员7人,起义队伍编为确山农民革命军(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鄂豫皖别动大队),设政治部和司令部。杨靖宇任总指挥,李鸣歧同志兼任党代表,张家铎任参谋长。又把原有的队伍作了改编:分成四个大队,都配备上了军事干部、政治干部。接着,农民革命军在刘店一带镇压土豪劣绅,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抗捐斗争。

    王楼之战

          起义军在刘店发展起来了,反动派十分惊恐。新军阀张德枢的一个旅进驻确山县城,想把这支由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消灭掉。11月6日,张德枢派出1300多人队伍进攻刘店,农民革命军转战汝(南)确(山)信(阳)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队伍很快发展到300余人。下旬,农民革命军由刘店挥师南下,经留庄、杨店到了张板桥。这时豫南特委书记王克新以及委员蔡训明等也随军到达。在此王克新主持召开了中共驻马店办事外确小县农民革命军和确山县革命委员会联席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整顿农军,决定进一步“组织与领导农民群众斗争,扩大党的组织及加强秘密工作,即时发动暴动与游击战争”。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共确山县委,李鸣歧任书记。这次会议是刘店起义后革命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会后,农民革命军集中力量在汝确边界地区铲除土豪劣绅,开仓分粮济贫,消灭地主武装,宣传土地革命,进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活动[17]。

          12月2日,农民革命军攻进了王楼,捉到当地恶霸武清士,并把武家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张德枢闻讯后和县长高子元纠合1300余人军队对农民革命军进行围攻。王克新、杨靖宇等一面疏散领粮群众,一面布置农民革命军迎敌。在王楼战斗中,农民革命军战士冲锋陷阵,毙敌60余人。但因众寡悬殊,农民革命军当夜向乐山一带转移。王楼一战杨靖宇、张家铎负伤,特委书记王克新负重伤后牺牲。

    参加革命

          1929年1月,杨靖宇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学习,2月底,杨靖宇在上海学习结束之后,赴东北奉天,准备前往苏联进行军事深造。前往苏联学习的手续受阻后,杨靖宇留在东北工作。

          在抚顺,杨靖宇化名张贯一,深入露天煤矿“千金寨”,与煤矿工友一起工作,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与感情。杨靖宇意识到在矿主与日本人的双重压迫下,矿厂工人积压着怒气与反抗情绪,加以引导可以将他们发展成革命的中坚力量。他计划利用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先去寻找工人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兄弟团,然后在兄弟团的基础上,形成工会,然后领导工人们开展工人运动。1929年5月1日,杨靖宇领导抚顺矿工进行了“反裁减、反加班、反打骂”大罢工运动,四五千工人参与运动。罢工第五天,矿厂大掌柜迫于形势,出面答应工人们的要求,罢工告捷。因为杨靖宇的发展工作,抚顺支部的党员从原有的8名,增加到了24名,并组织形成了抚顺煤矿的兄弟团,为日后成立工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任务完成后,杨靖宇返回沈阳,因为成功领导了“红五月”抚顺矿大罢工,常委会一致决定:派杨靖宇先到省委直属的抚顺特别支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并派了共青团满洲省委的书记马守愚,随杨靖宇前去开展工作。到抚顺后不久,杨靖宇召开特别支部会议,会上他叮嘱马守愚,务必将团的工作深入下去,与广大的青年工人、农民结合起来。会议结束后一个星期,马守愚经杨靖宇批准,在抚顺老虎台停留所附近,向工人们散发传单。这些传单被送到领事馆和警署,被当局得知了抚顺地区已有共产党活动的痕迹。7月26日,马守愚再次在老虎台停留所附近发散传单时被警署逮捕。经过刑罚审问马守愚背叛革命,供出了自己的上级领导。8月30日,杨靖宇在与马守愚约定的接头地点——福合客栈,被提前埋伏的警察逮捕。在辽宁省高等法院的判处下,杨靖宇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被判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关进了辽宁第一监狱[23]。

          1931年4月,杨靖宇服刑到期。通过党的外围组织——全总组织的互济会,杨靖宇出狱后暂时安顿到了沈阳马路湾的一家旅馆。不料三天后,互济会遭到警署查处。因与互济会有往来,杨靖宇被当作政治犯,再次被捕,关进了沈阳第一监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前往哈尔滨,先后被委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等职务。

    抗日工作

    整编队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炮制傀儡国家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1932年,杨前往南满巡视,指导南满地区抗日斗争。1932年11月,杨靖宇几经周折,在桦甸县蜜蜂顶子辗转寻找到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游击队(此时已改名为“五洋队”)。杨靖宇对游击队进行了教育整顿,取消“五洋”字号把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下设三个大队。孟杰民任总队长,初向臣任政治委员,李红光任总参谋长。

          1932年12月,在省委巡视员杨靖宇的指导下,召开磐石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会议改组了磐石中心县委,县委下设磐东、磐西、磐北、桦北伊通5个区委2个特支8个直属支部,共有共产党员162名。在此基础上,杨靖宇对吉海铁路沿线的党组织也进行了整顿,重建了反日会和铁路工会。从此,铁路沿线的工人反日斗争开展了起来。

          1932年8月3日,中共海龙中心县委以原保卫县委的武装“特务队”为基础,组建海龙工农义勇军,并经王仁斋联络编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1932年10月辽宁民众自卫军遭日、伪军大举进攻,第九路军失败瓦解。原在该部的王仁斋等30余名党团员离开包景华部,单独坚持抗日斗争。

          中共满洲省委要求杨靖宇把磐石与海龙的工作结合起来,整顿党的组织和游击队。1933年1月,杨靖宇主持召开了中共海龙中心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对海龙中心县委和海龙工农义勇军进行了改组和整顿,正式将海龙工农义勇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队长,刘山春任政治委员。1932年8月,原吉林警备旅第九团第三营营长田霖率部在向热河转移中被日、伪军击溃,其部下苏剑飞在稗子沟将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游击大队,随后返回海龙,与海龙游击队会合,这两支队伍合并后有80余人。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抗日武装终成现实。

          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由南满游击队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

    成立抗联

          1934年,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进入临江,在开明绅士和百姓中展开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组织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并提出武装群众的口号,使这些武装群众团体变为游击队和工作队。1月18日夜,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与苏营、臣军等抗日义勇军,自柳河县凉水河子开到八道江街,对日军哨卡展开袭击,还在睡梦中的日本兵来不及反应,革命军顺势而发,攻占了八道江。1月19日凌晨,杨靖宇整顿好部队就率部越过浑江向库仓沟转移。1934年1月22日至2月6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杨靖宇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2月,杨靖宇率部到达恒仁仙人洞小冰沟子,考察“老秃顶子”一带的地理环境,准备在这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2月21日,杨靖宇在临江县的山林中召开有原辽宁民众自卫军及大刀会余部,反日山林队等17支抗日武装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为总指挥。4月1日,杨靖宇在濛江县召开有20支抗日武装领导人参加的联合大会,成立抗日联合总指挥部,杨靖宇被推举为总指挥。4月8日,杨靖宇率领独立师400余人,袭击金川县大荒沟伪军步兵第二中队,毙伤敌人多人,俘敌10余人。5月8日,杨靖宇率部从柳河县大牛沟出发向辽宁挺进。此后,杨靖宇组织桓兴境内碗铺、响水河子、四方台、海清伙洛4个反日救国会。7月,杨靖宇率部再次来到桓仁仙人洞,建立“老秃顶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7月23日,杨靖宇召开八里甸子、宽甸四平街山林队会议,发动抗日力量,联合起来消灭铁杆汉奸邵本良部队。会后,在西河套设下埋伏,围歼了八里甸子伪警察署和县日本守备队,生擒日本守备队小队长秀向,缴获15支钩马枪,俘敌30余人。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宣告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全军800余人。一军成立后对各师划分了游击区域,杨靖宇率保安团和教导队转战于各个地区,指挥作战。

    密林中的东北抗日联军密林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布告东北抗日联军的布告

    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

    一军骑兵团

          1935年1月,在红土崖曲家营,杨靖宇根据地方党组织送来的情报,获悉伪靖安军李寿山部混成第五旅第五团一个骑兵连向红土崖换防。1月10日深夜,杨靖宇率部连夜急行军在红土崖的一个险要地点设伏。11日下午,当伪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杨靖宇下令射击,伪军部队迅速逃窜,杨靖宇做出收兵的号令,保存实力。这场战役打死伪军19人,活捉敌高连长及邵家烧锅二东家,缴获长短枪40余支,战马数十匹。不久,部队又攻打一个木厂缴获了数十匹马。一军将军部直属部队用缴获的战马装备起骑兵教导团。从此,一军开始有了骑兵部队。

          3月22日,杨靖宇骑兵教导团再次袭击红土崖伪军,俘敌40余名,缴获全部枪支和70发迫击炮弹。一军骑兵团发挥其快速移动的特点几次重创日伪军。当日伪军仓促凑集兵力赶来“讨伐”时,骑兵又改做步兵,绕至集安、临江、宽甸山区作战。第一军在成立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主动出击,屡屡获胜,对此,日伪当局大为震惊。杨靖宇的名声也由此在日军中传开。

    抗联增编

          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冬,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开始着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开始,东北抗日部队进行了第二次改、扩编,抗日部队进一步壮大,东北抗日部队由6个军扩编到11个军,并形成了东北抗日军队第一次统一的称谓——东北抗日联军,它标志着东北游击战争迎来了新的高潮期。扩编后的11个抗日联军建制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6月和11月,为牵制敌人,配合全国抗战,杨靖宇两次率队向西出征[8]。1937年12月13日,党中央政治局组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七大”准备委员会,杨靖宇被党中央指定为“七大 ”准备委员会委员,这是杨靖宇担任过的最高党内职务。1938年下半年开始,东北抗日联军遭到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条件下率队艰难战斗,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浴血奋战,仅从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杨靖宇就率部与敌作战40多次。

    英年牺牲

          1939年春季,杨靖宇、魏拯民率领第一路军袭击桦甸木其河,全歼伪森林警察队。5月,该路军部队一举攻克敦化县南部重镇大蒲柴河。6月,杨靖宇率领部队又袭击敌方重要工矿基地安图县大宝山铜矿,迫其停产一年。9月,日本关东军调集7.5万重兵,在通化、间岛、吉林等地区,向抗联第一路军开展大规模“讨伐”。

          1939年冬到1940年春,日军讨伐队已探知杨靖宇的活动路线,特集中加派了1万多兵力,重点讨伐桦甸、抚松,而后又转战金川、辉南、蒙江跟踪追击,重点目标中的重点就是杨靖宇。追踪的部队空陆林三管齐下,空中有“边见飞行队”一组三架侦察机,主要在空中对山岳森林,搜寻杨靖宇部队活动的目标,指挥地面部队尾追堵截;以小部队“逐山逐林”反复拉大网,实行“篦梳”战术,烧毁密营山寨,破坏贮粮地点;用大部队昼夜轮番跟踪追击,遇有集团部队即合围夹击,遇行军转移部队则采取“狗蝇子”战术,派出特遣追踪部队“叮住不放”。杨靖宇率领的部队已经在山间坚守了三个月,时至1940年2月,杨靖宇被日军发现踪迹,纠集重兵对杨靖宇实施“围剿”,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杨靖宇部队死伤惨重,从百余人锐减到30人,后减少到15人,到2月14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警卫。2月15日,杨靖宇等3人依托树林与600名敌人作战,冲出重围,2月18日,两名警卫牺牲[36]。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敌军包围,杨靖宇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中,不幸身中数弹。23日16时30分,在濛江县城西南5千米标高四九〇附近,杨靖宇英勇就义,时年35岁[2][9]。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当剖开杨靖宇的腹部时,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1946年2月14日,为纪念杨靖宇的伟大功绩,辽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

    身后之事

    第一次安葬

          杨靖宇牺牲后,日伪军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将其头颅用铡刀铡下,装在一个前面安有玻璃的木箱里,在通化省城各学校、街道示众,做演讲宣传,并在通化师范学校举行 “庆贺”活动。杨靖宇的头颅后来被送到伪满洲国的伪都新京 (长春),其遗体被弃在濛江县城郊外 。

          杨靖宇的头颅被铡下后,伪东南满地区“讨伐”司令野副昌德总是做噩梦,醒来后头疼痛难忍[38]。为此,通化省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要求濛江县警务科长王世洪一定要找到杨靖宇的遗体,全尸安葬。最后,在原古见司令部的后院挖出了杨靖宇将军的尸身。因为没有头颅,他们就在当地找了两个木匠,两个人找来一块楸木,刻上眼睛、鼻子和嘴,算做杨靖宇的头,并要举行“慰灵祭”。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实际上是日军“围剿”抗日联军失败,知道杨靖宇在抗联和当地百姓中威望极高,所以用“慰灵祭”的方式来收买人心。

          1940年3月5日,在濛江县城西山关帝庙给杨靖宇将军开慰灵祭大会,伪通化警务厅人员和伪濛江县公署所有官员及当地百姓参加了慰灵祭。祭奠过后,杨靖宇被安葬在保安村西岗上。岸谷隆一郎还在那给杨靖宇立了个木牌,亲笔写着:杨靖宇之墓。落款是: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昭和七年三月五日立(1940年3月5日)。

    第二次安葬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在濛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开始筹备为杨靖宇重新安葬。1946年初,濛江县副县长兼民教科长张汇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各界代表座谈会。会上,动员募捐为杨靖宇将军修墓,县政府做出将濛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于2月14日发布《为濛江县易名告各地同胞书》。县政府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人民群众和庆聚源烧锅、庆积号油坊、李兴武油坊等大小商户踊跃捐款,为杨靖宇修墓[39]。修墓经费解决后,便开始备料、选择墓地、买棺木。李咸阳老先生在磨好的石碑上用工整的楷书书写了碑文,石碑正面镌刻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 ”13个大字,下款书写着 “靖宇县民主政府暨靖宇县各界人民同立”,背面镌刻着杨靖宇传略。

          杨靖宇将军的陵墓修建在保安村西北的一个平岗上。青砖砌成的墓室,前面横额上写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英名千古”。墓室里安放着棺木,棺木前的供桌上摆放着杨靖宇将军放大的头像照片。墓室周围砌起青砖花格围墙,墓室门前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墓碑。

          1946年2月23日是杨靖宇殉国6周年 。靖宇县的干部群众齐聚在杨靖宇墓前,举行杨靖宇追悼大会。各界群众按照民族传统习惯焚香烧纸,以示悼念。之后,靖宇县人民政府在杨靖宇墓前,将向日寇告密出卖杨靖宇的原三道崴子伪排长赵喜廷、特务李正新枪决,以告慰杨靖宇将军的英灵。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杨靖宇将军的遗物杨靖宇将军的遗物
    安葬会工作人员起运杨靖宇遗骨安葬会工作人员起运杨靖宇遗骨

    第三次安葬

          杨靖宇牺牲后,他的头颅和在宁安与日伪 “讨伐队”战斗中牺牲的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的遗首,一起存放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装在两个盛满福尔马林药水的玻璃缸内。后来,两位烈士的遗首被送到长春医学院。

          1948年长春解放前,该医学院被国民党保安骑兵第二旅占据。为查找和保护好烈士遗首,经中共地下组织请示,同意让掌握烈士遗首下落的亚光医院院长刘亚光打入国民党保安骑兵二旅卫生队。刘亚光潜入解剖学教室 ,发现了装有两位烈士遗首的玻璃缸,又以到医学院搬取医疗器械为名,伺机将这两个玻璃缸装上车运至二旅卫生队,藏在卫生队五官科内。

          同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次日,刘亚光将两位烈士遗首恭迎至亚光医院。1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派张羽率5名战士到吉林,护送头颅至哈尔滨市,于1948年12月25日,正式迎入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在哈尔滨瞻仰 “东北烈士纪念馆”后,提出 “于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地区修建杨靖宇将军墓”的建议,得到批准。杨靖宇烈士陵园工程修建在通化市江东胜利街的东山之巅,并于1957年秋竣工。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殉国18周年纪念日那天,中共中央公祭安葬杨靖宇大会在通化省靖宇陵园举行。中共中央代表康生致悼词。邓华上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介绍东北抗联和杨靖宇将军艰苦奋战历程。来自全国各界代表9000余人参加了安葬大会。

          同年8月下旬,杨靖宇遗骨由靖宇县移至通化市,9月25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党政军民在东北纪念馆礼堂举行隆重的恭送杨靖宇将军遗首大会。运送将军遗首的列车到达通化后,通化市党政军民在新通化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将军遗首迎归仪式。杨靖宇将军的遗体,用石膏赋形,同遗首对接好,覆盖五星红旗,殓入黑漆棺木,罩以黑色丝绒,安放在灵堂后部拱形园厅正中。 灵堂正中竖立着将军的半身塑像。塑像两旁,摆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献的花圈;摆放着朝鲜战友金日成、崔庸健、金一、金光侠、崔贤献的花圈;摆放着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政府、确山县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及东北各省、市以及杨靖宇的生前战友、家属等送来的铁质花圈42个、纸质花圈122个,挽联66幅。灵堂左右的两座古建筑厅,陈列、展示杨靖宇将军光辉一生的文物和图表文字。

    主要成就

    痛击邵本良

          杨靖宇率第一军转战辽东,在凤城梨树甸子歼灭伪军邵本良。邵本良出身悍匪,九一八事变后任伪满洲国陆军少将兼第六旅第七团团长,在日军的指挥下,他率领伪军千余人对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实施“讨伐”。杨靖宇从容应战,决定先走后托,选择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给其出其不意打击。1936年,杨靖宇与不断“讨伐”追击的邵本良伪军周旋于兴京、桓仁、本溪、宽甸一带,最后到达凤城赛马的梨树甸子大东沟,邵本良的千余人伪军已被拖得疲惫不堪,杨靖宇不失时机地设伏歼敌。30日,杨靖宇率500余人与进入伏圈内的邵本良伪军开战,战斗持续4个多小时,击毙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100余支,手枪20多支,迫击炮1门及其他众多战备物资。

    岔子沟突围

          1938年7月,在本溪的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向日伪投诚,整个第一路军的军事计划全部泄密[41]。为打破诱降阴谋,稳定军心,杨靖宇采取边转移边进攻的战术。9月20日,杨靖宇率领第一路军1400人的部队开始大规模转移行动。杨靖宇亲率警卫旅大部、少年铁血队及第二师一个团400余人准备进入通化,经临江去桦甸与第二师四师部队汇合。10月17日夜晚,杨靖宇率部队到达浑江岸边,涉水过河向岔沟进发,当部队到达临江县外岔沟时,程斌率日伪军警数千人,将杨靖宇部队团团包围。面对装备精良和狂轰滥炸诱降的日伪军,杨靖宇分析敌情,研究对策,确定突围方案。午夜过后,日伪军进入战备懈怠状态,杨靖宇部队发起突击行动,在睡梦中的伪军被打得不知所措,阵地很快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杨靖宇部队冲出包围圈,一口气跑出20多里。这次战斗中,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路军巧妙地冲出日伪军包围,使部队转危为安,粉碎了伪军苦心经营20多天的“围剿”计划。

    个人作品

          杨靖宇生前喜欢写歌词,与战友们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中,创作了众多抗日诗歌,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如:《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起来》《西征胜利歌》《四季游击歌》《中朝民族联合歌》等。

    轶事典故

    改名原因

          1928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到处缉捕杨靖宇,党组织建议他改个名字以保安全。杨靖宇听从建议,随母亲姓“张”,以牢记慈母培育,又取意“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 ,将名字改为了“张贯一”。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32年,上级党组织派杨奠坤到吉林组建队伍,进行抗日斗争。杨奠坤受伤返回哈尔滨治疗,杨靖宇奉命前去接替他的工作。杨靖宇赶到吉林磐石,担起游击队代理政委的重担。出于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他将姓从“张”改为了前任政委的姓氏——“杨”,游击队内都称他“杨政委”。有一天,参谋长李弘海从门外喊“杨政委,杨政委”时,杨靖宇突然发现朝鲜语的“杨政委”发音听起来与汉语的“杨靖宇”发音非常相近。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靖宇”为“平定乱邦”的意思,而东北当时面临日寇侵略,正需要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当下便决定将化名从“张贯一”改为了“杨靖宇”。

    获得荣誉

          1941年10月26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发起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由33人组成的名誉主席团,杨靖宇与毛泽东、朱德一起当选中共代表,此时杨靖宇已经牺牲,但因交通隔绝,中央尚未得到这一消息。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为国捐躯18周年之际,党中央在吉林通化为他举行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安葬仪式。党中央指定由杨尚昆主持杨靖宇治丧事宜,胡乔木、周保中协助起草悼词和《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悼词高度评价杨靖宇是“伟大的战士 ”。杨靖宇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享有政治局委员和元帅规格葬仪的革命先烈。

          1958年2月23日,在杨靖宇公祭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分别敬献了花圈,毛泽东敬献的花圈上写挽词“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其他领袖的挽词是 “靖宇同志千古”。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题写“杨靖宇烈士纪念碑”碑名。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题写“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名,杨靖宇由此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领导题词的抗联领导人。

          2009年,杨靖宇当选为全国“双百”人物,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杨靖宇被民政部授予“著名抗日英烈”称号。

    后世纪念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占地7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46]。纪念馆陈列布展面积7500平方米,展线长度650米,文字图片1500余幅、可移动文物1300余件,油画30余幅,大型雕塑16座,馆内有各类复原场景30余处,借助历史文物和文史资料,通过雕塑、蜡像、场景复原、沙盘、半景画、多媒体等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杨靖宇将军的一生。

    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区靖宇山上,始建于1954年7月,1957年9月竣工, 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内,修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是中国首个展示东北抗日联军业绩的大型纪念场馆,于2005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以“铁血英魂”为陈列主题,分为屈辱篇——民族苦难、义勇篇——还我山河、众志篇——烽火关东、喋血篇——配合抗战、艰苦篇——烈忾英魂、胜利篇——东北光复六个篇章,展示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画面和抗联精神。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建筑物单位。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位于靖宇县城西南6公里处,占地面积150亩,分为前导区、中心区和旅游区。以牌楼、塑像、正气亭、台阶、拱桥、纪念碑、纪念塔成一条纵轴线,将三个区连在一起。

    其他纪念

          1946年,东北解放区人民政府将吉林省江县改为靖宇县。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殉国18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公祭安葬杨靖宇大会在通化省靖宇陵园举行。中共中央代表康生致悼词。邓华上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介绍东北抗联和杨靖宇将军艰苦奋战历程。来自全国各界代表9000余人参加了安葬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朝鲜战友金日成、崔庸健、金一、金光侠、崔贤献等也送了花圈。

          1995年1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落成暨杨靖宇将军诞辰90 周年纪念大会”在将军的故乡隆重举行。确山人民修复了将军故居,修筑靖宇路、修建靖宇学校。

          2025年2月21日,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杨靖宇的一封信件档案。此次公布的档案系七七事变后,杨靖宇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师的信件。这封信在1937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被日伪劫掠,并译为日文进行存档,现存于吉林省档案馆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全宗。这封日文版信件清晰记载了杨靖宇指挥部队从辽宁桓仁向清原挺进的作战计划,印证了其“扩大抗联声威、实现关内外协同”的战略意图。

    人物评价

          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致杨靖宇及全体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电文中指出:杨靖宇和他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殉国18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在通化市刚刚落成的靖宇陵园为杨靖宇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毛泽东敬献的花圈上面的挽词是“靖宇同志永垂不朽”。中共中央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杨靖宇的一生:“杨靖宇同志英勇奋斗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他对革命最坚决最勇敢,任何困难不能把他压倒。他对党是最忠实的,时时刻刻都尊重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

          郭沫若作诗称赞杨靖宇:“头颅可断腹可剖,烈汽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施满山河。”

          1957年7月15日,朱德为杨靖宇烈士陵园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相关人物

    ​关系姓名​
    ​祖父​马绥武
    ​父亲​马锡龄
    ​母亲​张君
    ​妻子​郭莲
    ​儿子​马从云
    ​儿媳​方秀云
    ​女儿​马锦云
    ​孙子​马继光、马继志、马继民
    ​孙女​马继先、马继传
    ​老师​刘景臣
    关易公
    粤ICP备2021137309号 Copyright © 2023 华百科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邮箱szmisz@foxmai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一家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